生成式AI拍照修图风靡,信任危机却难解
如今,各大消费电子产品厂商纷纷高调宣传其由大模型驱动的生成式AI功能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生成式AI在对话、问答、内容总结归纳等生产力场景中的价值已逐渐显现,而其在影像处理领域的“生成式拍照”和“修图”功能更是广受欢迎。生成式AI拍照修图风靡,信任危机却难解
然而,生成式P图(修图)的信任危机却日益凸显,解决之路似乎遥遥无期。
2024年上市的多款旗舰智能手机,已经配备了基于大模型的“生成式长焦增强”功能,能够“画”出高倍率变焦后损失的画面细节,为拍摄规整对象如楼房等带来明显画面增益。同时,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电脑上的图片编辑软件,也纷纷引入了基于生成式AI的“路人消除”、扩图、图片自动增强等特性,极大地简化了修图过程,提高了出片率。
然而,这些功能本质上都是对原本图像内容的“无中生有”。生成式AI降低了图像内容的产生门槛,也引发了外界的疑虑:如果过分放纵相关技术的普及,未来大家看到的照片可能将普遍面临真实性方面的问题。
面对这一状况,行业头部厂商早已做出回应。Adobe在2018年就发布了能够识别图片是否被P过的AI,并在2019年年底联合多个相机厂商发布了“内容真实性倡议”技术,通过嵌入数字标签来记录拍摄者身份和图片编辑情况。然而,这项技术当时主要针对专业摄影师,且能够识别和显示数字标签的平台寥寥无几,对大众帮助有限。
随着生成式AI在更多智能手机和修图软件中的普及,针对其的“反制”措施也迎来了普及。近日,谷歌宣布为其Google Photos相册应用引入名为SynthID的隐藏水印技术,这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图片水印,无法被后期编辑去除,即便对图像进行裁剪、改色等操作,SynthID水印依然可以被检测到。只有当用户使用了Google Photos内置的AI编辑功能修改过图像后,相应的隐藏水印才会被写入图片。同时,谷歌也将SynthID的识别功能加入到了最新版的Chrome浏览器中。
相比Adobe的解决方案,谷歌的设计更面向大众消费者,对于防止生成式AI图片的“以假乱真”更有意义。然而,实际上只要用过这些设备的用户就会发现,相关厂商几乎都在相关功能上开了“后门”。这些针对生成式AI图片的隐藏水印功能,要么是默认不开启,要么是可以被用户自行关闭的。
而且,即使相关的AI水印既默认开启也不让用户关闭,它们也并不能完全保证大众对于生成式AI图片的准确识别。因为Adobe、谷歌等厂商之间的“识别水印”技术并没有打通。使用A手机拍摄并修改的生成式AI照片,在同品牌其他机型的相册里可能会看到AI图片的水印,但一旦这些照片被发布到社交平台或发送到其他品牌的手机里,极大概率就不会被显示为AI生成图片。
这无疑是一种技术缺憾。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这也让人不禁怀疑,目前各大厂商对于AI图片水印看似积极应对、但实则漏洞百出的状况,是否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、增加产品卖点而刻意为之的结果。